来源:北京商报
“包治百病”的“神医”“神药”必须治,打击背书的广告是关键之举。
近日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维护广告市场秩序的通知,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告市场秩序整治工作,剑指“神医”“神药”等五大广告乱象。
一直以来,各种忽悠人的广告乱象令消费者苦不堪言。这次通知聚焦重点民生领域和互联网新兴媒介,专门强调要从严查处宣称保证治愈癌症、绝症或者治愈近视等误导民众健康观念、危害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的违法广告。
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,“神医”“神药”广告也和过去大不相同,呈现出一些新的变种和特点。
尤其是通过直播渠道,一些商家用撰写看似客观的新闻报道、科普文章或用户评价等形式,隐晦地宣传其产品的神奇功效,试图误导消费者。
软文种草、探店测评、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,通常借助社交媒体吸粉,再将粉丝引流至微信,推广、售卖医美、保健甚至医药产品,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。
还有一些不法商家利用AI生成虚拟人物,模仿知名专家、学者、明星等来发布虚假广告。这些虚拟人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宣传,消费者无论在哪个时段进来都会接触到,传播范围极广,又不易被识别真伪。
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,借助于大数据捕捉用户画像,“神医”“神药”广告可以越来越精准地收割消费者。比如,针对老年人根治基础病、针对女性的保养护肤秘诀、针对学生家长的增高补脑……
不少消费者正是基于对播发广告的平台和渠道信任,才为这些“神医”“神药”买单。鉴于现行法规对新兴营销手段的约束也存在一定滞后性,商家频繁擦边更加猖獗。
违法乱象在迭代,相关治理自然也要升级。只有及时升级监管手段,严格审核把关,才能避免消费者被诱导、诊治被误导。
首先必须强化平台主体责任,不能任由算法成为“神医”“神药”的帮凶。
平台需建立先审后发机制,对养生、医疗类内容设置更高发布门槛,也应完善广告标识制度,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广告监测平台,打破数据孤岛。
魔高一尺,监管技术更需要道高一丈。利用AI识别,对“根治”“秘方”“抗癌”“无效退款”等敏感词实时监测,对直播间的虚拟人物进行捕捉并打假,对付款环节设置特别提示等等。
仔细观察,夸大疗效、模糊药品属性,神化保健品功能,几乎是屡试不爽的套路和手法。
针对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套路,一定要严格查处使用涉医涉药广告禁语、虚假宣传等广告,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曝光典型案例,解构广告擦边的套路,警示消费者。
长期以来,医疗、药品、保健食品领域堪称广告乱象的重灾区。“神医”“神药”行走江湖多年,总能不断更换马甲,大众更关注的是整治行动能否取得长效成果。
法律层面必须加快补齐短板。明确相关争议问题的法律属性,提高违法成本,完善消费者救济机制,特别是解决小额多发性纠纷的维权难题。
有话要说...